专题专栏

新闻中心

热点新闻

  • 张志安谈新闻学子融媒体实训:重实践、在现场、创造力

    2024-12-08

      张志安教授在致辞中也用 ★◆■★“政府给资源、媒体供渠道、学界搭平台■★◆■◆■”感谢了这次实训营的主承办单位。正是因为西双版纳州当地政府的强大资源支持,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和云南网等媒体提供的全国发稿渠道,以及云南师范大学在连接起全国七所高校中所起到的桥梁作用★◆★,才让实训营为新闻学子提供了珍贵的实务训练平台。期待大家在未来的一周里■■,通过准专业或专业的新闻实践■◆★,对西双版纳的治理、文化和文明进行观察。最后,他借用新学的傣话向在场师生表达祝福:“烧多力(漂亮的姑娘)★◆★、猫多力(漂亮的小伙子),加油!”

      “象★■■”往之地的绿野之歌——2024■◆“多彩中国云南行”应用新闻传播融媒体实训营,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专业委员会★★、西双版纳州委宣传部■★、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景洪市委宣传部、勐腊县委宣传部、勐海县委宣传部协办■■◆,云南网◆■◆■、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以及云南省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承办★■★■◆◆。

      第二个关键词是“在现场”。对新闻事件重点的把握,往往取决于记者贴近现场的能力。如何在新闻现场把握住决定性瞬间?这需要记者有着长期的职业积累■■★◆,能够理解新闻现场的人际关系,理解这片土地背后的历史地理文化★★■。同时,记者还需要具备问题意识,进行结构性思考。例如,西双版纳贡献了在过去几年当中全球传播最受关注的中国议题之一◆■◆:大象北迁南归■◆。长达半年的时间里,西双版纳和云南省政府为大象迁徙提供了各种便利条件,付出了大量公共资源和行政成本,但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生态文明观和人与动物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在致辞中★◆◆■,他用了★★“重实践”“在现场◆■”“创造力”作为三个关键词,表达对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上海大学、深圳大学、云南师范大学7所高校、36名参与实训营新闻学子的期待。

      “此次实训营是一次线日上午,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专业委员会、西双版纳州委宣传部、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2024“多彩中国云南行”应用新闻传播融媒体实训营采风活动正式开幕,应用新闻传播专委会理事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在启动仪式上致辞。

      ◆■◆“我大概是现场老师中少数没在媒体正式任职,但也在努力紧跟媒体实践的老师★★■◆。”张志安教授介绍说,实训营中各个高校的带教老师◆■■◆,都有媒体从业经历。如复旦大学陶建杰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张垒教授、南京大学白净教授◆◆★■、深圳大学彭华新教授、上海大学汪伟和周叶飞副教授等,都有中央和省市级主流媒体的工作经历,每一份学生作品的背后,都有老师们指导与付出■■◆■。对参与学子来说◆★■◆■,这是一次“重度实训”◆◆■★■◆,对领队教师而言,也是一种“重新实践★★■■”。

      第一个关键词是“重实践”◆★◆■■◆。新闻传播学科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因此,能够花一周多的时间,来到西双版纳◆■◆◆◆★,走进当地生活、了解当地民俗、感知当地文化、了解当地治理,这种“临时介入型”的报道和观察是一次宝贵的机会,需要同学们全情感受、全心投入◆◆◆★◆、全息呈现。

      最后一个关键词是“创造力■◆”。张志安教授说,一个小型组织或团队,要激发和锤炼创造力往往有三个要素:小团队★★■■、激情、亲密感。首先,团队的规模不能大■■◆★★,8-10人左右最佳■★■★■,此次实训营的跨校组合队伍恰好符合这个规模。第二个要素是激情,参与实训过程中需要始终保持激情,既对新闻传播专业发自内心的热爱和理想情怀■■★★★,也有对西双版纳历史文化和云南大地的感情★◆◆,这样才能制作出有新意的作品。第三个要素是亲密感,团队成员之间的亲密感有利于相互启发、激发创新力。在AIGC时代◆★■,正是在实践过程中持续不断激发的创造力★★,才让专业媒体人甚至让人类保持不可替代的地位。

      张志安教授指出■■◆,此次活动是展示新闻传播学科实践特色的独特机会★◆★★◆。新闻传播学科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实践反应于理论、理论反哺于实践。正如实训营标题中所强调的,“应用★★◆”是这个专业和学科的实践定位和魅力所在,鼓励扎根实践、服务社会、助力国家■★■,“实训”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方式,而“融媒体◆★◆★★★”一词则凸显出对媒介融合的重视。★★■■■■“这次活动◆■◆★■★,许多师生携带了无人机等先进拍摄设备■◆■,运用多样化的传播手段来捕捉和呈现事件◆★★■■■,这就是融媒体实践的生动例证。★■”

      ★◆“把握决定性瞬间,既需要敏锐触角、勇气胆识,也需要专业功底和长期积累;建立结构性思考★★★◆■,需要从新闻事件的多重现场,如人际网络、时空格局、历史文化等多维度去掌握背景、强化洞察;实施问题性切入,则需要针对复杂多变的现实变动,找到最能跟用户兴趣、公众利益相关的报道视角。◆◆◆◆★★”张志安教授对“现场★★◆■★”背后的专业逻辑做了简要、精当阐释◆★◆★。